《声临其境》配音优秀,能证明台词功力好吗?
已经走到第三季的综艺《声临其境》最近又贡献了不少出圈的精彩表演,比如张含韵配音的《冰雪奇缘》和《夏洛特烦恼》,与韩雪合作的《后妈茶话会》等等。
这档节目让很多观众被张含韵等演员的配音能力所惊艳,在如今青年演员台词功力普遍被诟病的大环境下,《声临其境》似乎在告诉大家,不,其实他们的台词能力也很强。
这是一种错觉吗?《声临其境》中的震撼表演真的可以证明他们的台词功底吗?为何大批影视剧依旧选用配音?
本期娱理工作室【线上圆桌】,我们邀请了上世纪90年代就踏足配音界的著名配音导演姜广涛、曾指导过刘诗诗肖战等演员的著名台词老师杨旭、淮秀帮中紫薇的声优冷子君、《陈情令》中温宁的配音演员李昕、《昨日青空》中姚哲恬的配音演员段艺璇,来跟我们聊聊关于台词与配音的那些事儿。
杨旭:首先她配的是一段国外动画片,当演员去模仿英语而非汉语时,会特别注意语气语调,而且动画片要求语气语调要非常鲜明,在人物声音造型上有很强的特点,所以这样的表演的确可以证明她在动画片、特别是英文动画片上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其次,节目中选择的配音片段里,小女孩的原声和演员的声音也非常接近,所以配音的感觉也很和谐匹配。
仅为展示配音效果↑
但原声片段就完全暴露了她的台词问题,这也是很多青年演员的两大台词问题。
第一,说台词的时候仅仅是体现人物的状态、情绪、态度,而没有说明白台词潜藏的具体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告诉对手你为什么说这句词,没有达到台词该达到的目的。
第二,很多影视剧演员在表演中追求所谓的生活化自然化,这导致他们的台词说出来甚至是含含糊糊的,很多重要性关键台词都无法让观众听清楚。
其实,声音模仿只是演员基本能力的一个部分,学表演刚入学时就要从模仿开始,但是演员真正在塑造角色的时候,是要从演员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出发,才可以表达出角色真挚的情感。
如果他模仿的这个演员说话方式就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善于表达意思和情感的,那我们就觉得他也能达到这样水平。但是当他用自己本人真实的声音、真实的情感,以及对剧本的理解来表达的时候,可能就因为台词能力不够好,而把自己平常说话时的那些生活习惯带出来,这些习惯有些是不符合角色需要的,也让我们感觉不到角色的心理或者情感。
我们是忌讳或者是坚决反对去模仿另外一个演员的声音来完成角色的塑造的。我甚至跟学生经常说一句话,当你塑造一个角色的时候,请你绝对不要去参考任何一个其他演员塑造这个角色的视频资料或者音频资料,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演员最宝贵的创作是来自于他的原创。
姜广涛:正如杨老师所说,表演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大一开始就要做模仿练习,“声台形表”这些基本功都要打好基础。时隔多年他们早已经是成熟演员了,这时候再去做一些模仿,那必然是没有问题的。
模仿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单就配音创作来说,模仿力相当重要,但是很多人入了门以后才发现,真正有价值有难度的,并非单纯的模仿力,而是创作力,是你经过自己的艺术思考为一个角色寻找到一种声音的呈现方式,塑造了一个恰切的声音形象。从事表演工作的演员,也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实践,举一反三,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从而完成从模仿者至创作者的飞跃,才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艺术家,其作品也成为艺术品,而非“工艺品”。
现在有不少玩配音的APP,你打开这些软件,上面评分比较高的、点击量比较大的段落,经常被人夸赞为“神还原”。还原什么呢,是影视段落里面既有的声音,对于普通配音爱好者来说,这已经很棒了,因为这证明他(她)虽然未必是表演专业科班出身,但已经具备了相当敏锐的声音感知力和表现力,否则不可能做到“神还原”。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讲,这样的“神还原”,终究不是“还原神”。这个“神”是什么,不是演员,也不是演员的声音,而是角色,是角色的心灵。真正优秀的配音作品,就是你明知道它是配音的,却仍然不由自主地相信它,因为它确实令你信服。
我有些初入行的学生,抛开原声就找不到基调,离开口型就丧失节奏,在话筒前不知所措,才深刻地意识到为什么我说配音这一行最考验人的就是“无中生有”的能力。比如我们配广播剧,或者配游戏,没有既定的表演作为依托,甚至没有画面口型可供你参考,整个场景环境需要自己脑补,表演节奏需要自己把握,所有曾经被自己奉为“金句”的艺术理念片刻变得苍白无力,只能呈现所谓“棒读”的状态,可见声音的创作力对于配音演员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我觉得中国的影视行业都应该感谢《声临其境》这档节目,它让演员们重新意识到作为表演第一课的基本功是何等的重要,也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抛开一切浮华的台词之美,声音之妙。
《声临其境》第三季剧照,何冰、张光北配音中
冷子君:真正的配音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角色,需要演员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和塑造这个角色。而模仿配音,其实就是有一个范本,你按照她的样子,尽量去贴近她的语气气息。比如我配紫薇,就是精确找到她说话的声音位置、呼吸的方式,有特色的尾音,以及她说话很温柔,所以我要让声音立体起来。相对于创造性配音,这个会简单很多。
晋亚:我发现网络上有大量配音爱好者,像淮秀帮有很多模仿力很强的配音员,但真正转做职业配音演员的并不多。
冷子君:坚持这个爱好是需要成本的,要跟棚积累经验,一般时间都很长,有些人运气好,跟棚几年就能拿到角色,有些人运气加能力一般,很多年也还是小角色,连肚子都填不饱,自然无法坚持自己的爱好,这个是我了解的配音现状。
当然我身边也有从配音爱好者成长为真正的配音演员的两位朋友。
《淮秀帮》作品,仅为展示配音效果↑
段艺璇:我之前没系统学过配音,就是大学时候喜欢在配音APP上玩儿。2017年年底,姜老师创办的光合积木配音工作室给了我一个动画《刺客伍六七》的试音机会,当时姜老师跟我聊,说觉得我还可以,问我要不要年后来公司学习一下试一下,我觉得机会挺好,2018年就正式进入了这行。
我是比较标准的从业余配音一点点成长到全职配音员的一个模版吧,这期间要经历的历练太多了,我自己的感受是经过了无脑模仿、有脑模仿、做自己三个阶段。
刚入行时跟棚录群杂(就是围观群众宫女太监这些)的经验是特别锻炼人的。跟棚是打基本功,特别能训练场景转换语气转换这些能力,老师们也说有些群杂的配音难度其实是比角色还要高的,你只有把群杂录好了,入角色的时候心里才不会慌。另一方面就是考验抗压能力,录群杂时一群人坐在外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进去,不知道有没有你的角色,也不知道你会不会被换出来,这是一个很煎熬的过程。
有些人进棚录了三四遍都找不对气息,几次不成功可能就被换出去,这行你就是要快速成长。我见过很多心理素质很差的,被换了几次心理负担重,一进棚就没有办法在话筒前面自如地讲话。当时跟我一起进棚的好多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太多了。
嘉宾段艺璇配音作品《昨日青空》图片
李昕:我一开始跟淮秀帮合作过一些段子视频,当时的固定角色是杨洋。我因为《花儿与少年》那个综艺注意到他,上学时就喜欢把声音压低模仿他说话,同学都说很像。2016年我报了姜广涛老师的配音培训班,全日制学习了一个月,又跟棚了半年,然后就正式打算在北京配音这一行发展。现在接一部影视剧,得通过试音,最后由配音导演来定,他会找合适的演员去试这个角色。
2018年年中,我试音试上了《陈情令》里的温宁这个角色,从2017年开始在这个行业打拼,配过大大小小的角色,温宁算是我第一次戏份比较重的角色。因为他也让也收获了一些微博粉丝,他们会在微博私信我,说我有给这个角色加分,当时觉得很开心。
其实从录群杂到一个有姓名的不错的角色,这中间需要等待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取决于个人的水平还有幸运度,如果遇上一个好的配音导演愿意给你机会,就很快了。
电视剧《陈情令》剧照,于斌饰演温宁,李昕担任配音
姜广涛:喜欢配音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有的钟情于动画片配音,有的专注于译制片配音,有的偏爱电视剧配音,有的专攻方言配音,甚至有喜欢朗诵的爱好者,也在配音当中寻找到了乐趣。传统意义上的配音,也因这些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爱好者的涌入,呈现多元化的样态。
淮秀帮,我们行业内部一般将其定义为“创意配音”团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长于模仿,对于很多经典剧集当中的经典角色声音张口就来,几可乱真,同时又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很多新闻时事进行妙趣横生的创意融合,紧跟时代,又植根民间,热度很高。严格来讲,他们是在传统配音行业之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自成一体。看中他们的娱乐性和传播性,市场上有很多项目会专门找他们帮忙,而不是选择传统配音团队,这些年轻人,真是“后声可畏”。
喜欢配音的人很多,但不是人人都想专职从事配音。毕竟这条路的艰辛,你越投入就越懂得。想从配音爱好者转变为专业影视剧配音演员,短则三年五载,长则十年八年, 我个人也认为,配是个挺好玩儿的事情,但想作为职业,还是应该慎重。
《声临其境》第三季嘉宾胡军的gif表情
姜广涛:这么说吧,你拍现代戏,环境中远远传进来一声汽车喇叭声,在现代戏里面算是合理的,在古装戏里就是穿帮,后期配音可以杜绝这一情况。现在古装戏大多是在影视基地拍摄的,同时拍摄的剧组很多,可能那个基地还接待旅游团,现场声音真的没法用。
说到台词,古人到底怎么说话,其实大家谁也没见过,除了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文献之外,我们对于一些古人说话状态的印象经验其实更多都是来源于现当代的艺术作品,小说啊、电影电视剧啊,然而这些也都是艺术家前辈们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无形中造成了一些所谓的“刻板印象”,比如说太监这类的角色,由于在影视剧中出现太多,我们很多时候就认定了太监说话就应该是吊着公鸭桑那种,我一个朋友家里的长辈见过前清的老太监,偏就不是这样。声音的“形”固然重要,但如果只重“形”不重“神”,我认为那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更多的新人喜欢在外在语感上找感觉,不是错的,但如果能同时在角色内心找共鸣,则更有可能早日做到形神兼备。
晋亚:我也了解到,有一部大热古装剧的导演,因为对几位主演的台词功底都没有信心,而直接选择了全员配音。不过,很多演员对自己也是有职业要求的,我记得陈若轩就在微博问过为何网剧《心理罪》从同期声改成后期进棚配音后,还要在上线前选用配音演员。但当时给陈若轩配音的知名配音演员路知行表示,自己只是完成制片方交予的任务,而他的配音理念就是“让观众认为是演员自己的声音,但又优于他在片中的表现”。
去年暑假一部热播现代剧的制片人告诉我,他们在做项目时会果断选择同期声原音,甚至完全没有留后期配音的退路,全都是现场录到合格为止。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有些演员想原音,但是片方没有采用;有的片方坚持原音甚至同期声,也有的片方倾向于后期配音。
陈若轩与路知知关于配音问题的微博发布
网剧《心理罪》,陈若轩
晋亚:作为配音导演,姜老师接触到的项目对于配音是怎样的观点?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找配音演员?
姜广涛:一个剧组拍一部戏,一个演员完成一个角色,真的都不是容易的事。所有的剧组都希望拍出一部好戏,所有的演员都希望自己的表演精彩受到业内外的广泛认可,综合一句话,就是希望“呈现到最好”。但是,这真的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相信我,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定是包括演员在内的整个剧组所能呈现的最好成绩单。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取舍和不舍。
现在一般比较成熟的剧组都是在刚刚开拍或者拍摄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在计划后期的事了。我参与的一些项目甚至在策划立项阶段时就开始接触了。也有一些剧组原本是准备采用同期录音,后来由于同期录音效果不好(现场噪音、周期、演员台词不过硬等),被迫临时改为后期配音。
找配音演员为演员配音,并不一定就说明演员的台词不好,有很多情况是演员在外景地拍戏,配音档期无法协调。前些年经常传说的“数字演员”,早已经非常罕见了,你可以理解为影视寒冬,大家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才有可能得到工作机会,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演员的综合素质正在提高。
对于年轻演员来说,他们的艺术生涯刚刚开始,直接拿他们和一些“老戏骨”放在一起横向对比,我认为并不公平,难道老戏骨的艺术成就是一日达成的吗?都是需要过程的。我经常在棚里指导演员给自己演的角色进行配音,有的演员确实由于基本功有限,在话筒前非常吃力;有的能够理解导演和配音导演希望他达成的状态,但是理解力与表现力存在落差,短期内无法迅速提高;有的人不太适应录音棚的创作环境,失去了前期拍摄时的场景,没有了对手戏演员的刺激,无法调动自己的兴奋度;有些人甚至因为录音棚里太过安静,大吵大嚷的戏声音放不出来;还有的演员又特别善于调动自己,每次表演都有新的想法,虽然每次都很精彩,但由于和定剪画面上表演节奏不统一,口型对不上……所有这些情况,剧组必须做出抉择,是让演员自己配,还是另找配音演员。
剧组的压力是很大的,周期、人员、经费、审查、修改、排播等等等等,几乎每个剧组在后期制作阶段都是抓狂的,还是那句话,他们能交出的答案就是他们在种种条件制约下所能呈现的“最好”。
可喜的是,我合作过的很多年轻演员非常重视我这个配音前辈给他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甚至能在一个项目周期内就取得所谓“肉眼可见”的进步(其实应该是肉耳可闻吧),着实令人欣喜。我对于中国演员的艺术素养,长期是看好的,我坚持鼓励演员自己完成配音。至于配音演员,我们有属于我们的岗位,这里不多说了。
姜广涛和岳云鹏在某次活动中的合影,图源微博@姜广涛
晋亚:优秀的台词功底要如何修炼?
杨旭:现在专业院校的台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呼吸、声音、字音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开始,第二阶段是意思的表达、情感的表达,第三阶段是角色台词的分析和体现。这三个阶段完成之后,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会希望通过一个大戏,让学生把所有学到的东西在大戏当中做一个运用。我觉得现在专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台词课了。
而且我们希望练功变成演员生活中的一个常态,除了你吃饭、睡觉,只要你醒着的时候,你应该随时随地进行训练,说话时你都要考虑到呼吸、字音、意思等等这些基本的能力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在这四年当中实现新蜕变。因为所谓蜕变是要改变你在这之前十几年来所形成的一种不良习惯。
这些不良的习惯要完全改掉我觉得4年的时间都不够,所以为什么很多演员在毕业之后还有很多的问题,因为他之前的习惯太顽固了。
晋亚:确实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员,观众们还是会觉得他们的台词不好。
杨旭:我们现在碰到很多影视剧演员,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呼吸都是不正确的,还有大量的字音不准确、不知道说话重音该放哪儿的问题,然后还有大量的影视演员拿到剧本台词,分析应该从哪下手都不知道。也不懂和对手演员交流,就知道自己演自己的。
现在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拍戏,他们可能认为多拍戏多实践,就会懂得该怎么演,但其实不是这样,多拍戏多实践相当于你的学习是在剧组完成的。
那么如果你碰到了一个专业的团队,也许你会学到比学校里更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可是如果你碰到一个不是很好的团队,甚至导演自己都不懂什么叫表演的剧组,你所遇到的演员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那么你这个经验只能把你变成所谓“戏油子”。
杨旭在表演课进行讲解
晋亚:最后想问一下,我们作为普通观众,怎么去判断这个演员台词功底究竟如何?老师们有没有样本可以推荐?
杨旭:国外的卷福不错。他能够把台词背后具体的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情感真挚,有张力,这跟他受过科班的舞台剧演员训练是分不开的,也跟他长年在舞台上演舞台剧有关系。
姜广涛:有些演员台词很好,但是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很少会明确地意识到“他的台词好”。台词好,不一定是指音色多么悦耳清亮,或者是深沉富有磁性,也不一定是吐字归音多么清晰精准,而是在你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甚至忘了他是戏中的角色,他就应该长那样,他的肢体就应该那样动,他张嘴就应该发出那样的声音,说出那样的话,流露出那样的情绪。总结一句话,你信了。你在戏当中,你相信这个角色,相信这个故事,在那一刻根本意识不到所谓“台词”的存在。
很多优秀的演员演了那么多戏,你非常喜欢,在一部新戏里他一出场你就认出他了,但为什么后来却没有串戏呢?因为你又信了。某种意义上,声音演员也会面临同样的挑战,人类对声音的辨知力甚至还要甚于视觉,这件事情要想做好,不容易的。
可能有人听说过“声纹鉴定”。从生理上来讲,你的基准的声线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网络配音爱好者热衷于“伪音”,以达成“精分”。在我看来,配音演员就这一副嗓子,每年要完成的角色那么多,音色语感上细微区分一下是可能的,要想每个角色都赋予一个截然不同的声音,不太现实。
专业配音演员关注的,往往不是至少不只是单纯的声音,而是角色整体的精神气质、情绪状态。可能关乎灵魂层面的东西,也可能关乎心,比如对手跟他说了一句话,他的脑子是怎么转的,他的反应速度如何,他是如何反馈的,他想表达什么,他想掩藏什么,他想半藏半露什么,这是非常微妙的,我们要捕捉要展现的,其实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搞好了,人物就立起来了,就有别于他了。
语言当中传达出来的意向,不一定是文字能够表述的,是“无以言表”的,我们更多的是在这里边较劲,在我看来,越短的词是越难录的,比如一个“嗯”,一个勉强算词的语气,随便给它个高矮胖瘦,传递出的意思天壤之别,小看它你一定会输。
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一季剧照,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推荐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一下即可阅读